您好,欢迎访问工装工服欢迎拨打全国统一服务热线:4006668768
咨询电话

4006668768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专题聚焦
专题聚焦

武清人创立的“内联升”

发布时间:2016-06-02浏览:

   

   清道光末年,一个名叫赵廷的十几岁男孩,从武清到北京东四牌楼一家制作靴鞋的作坊学徒。他心智聪慧,不畏艰辛,苦学几年后,凭娴熟的技能和忠厚的品性,取得他人相助,于咸丰三年(1853年)在崇文门东江米巷(今东交民巷)创办了一家靴鞋店。前店后厂,主营清宫文武百官所穿的朝靴,冠名——内联升。内,指大内(朝廷),联升即寓示穿此店靴鞋可官职“连升”,此乃迎合了满清大小官吏的心理。

   赵廷大胆创新朝靴制作工艺,设计底厚32层,靴头微挺,靴跟略高,专以南京贡缎衬面,外显雍容华贵,穿上舒适随心。内联升生意十分兴隆,那时北京城内有句谚语:“头戴马聚源,身穿瑞蚨祥,脚蹬内联升,腰缠四大恒。”内联升靴鞋店一时被民间列为北京的四大店铺之一,可见其非同一般。

   满清是内联升朝靴的大买家,小官小吏登店定做,王爷重臣们用靴则由内联升师傅进宫取样。内联升曾备一本专簿,簿中记载朝中每个制作朝靴人的姓名、年龄、身高、体重、靴码等详情。依靠这本专簿,下次有人做靴就不再附样,只需告知姓名,就能得到满意的朝靴。这就是内联升所谓的《履中备载》,成为中国商业史上早的“客户关系管理档案”。面向大众,内联升也使用此法,由此名声鹊起,顾客盈门。

   光绪十七年(1891年),一向以工艺、质量、信誉闻名京城的内联升险遭大祸。朝廷内务府总管李莲英偶闻内联升以绸缎布头儿制作靴鞋,即派人闯入稽查真假。内联升从老师傅到小学徒都吓懵了,赵廷镇定自若,当众搬出切刀,任内务府的人随意切开朝靴勘验。结果共切朝靴十余双没发现任何纰漏,内务府人只得回宫如实禀报。此事传遍京城,内联升信誉反而大增,东北、天津、上海等地大商号也纷纷前来定购朝靴、旗鞋和便装鞋。之后,赵廷把北京城外家销售店开在自己的家乡武清县城西大街路南,取店名兴隆裕鞋铺。此后不少武清人也去了北京内联升学徒。

   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,八国联入侵北京,内联升朝靴店毁于炮弹引发的一场大火。至侵略撤出北京城,赵廷才在灯市口西乃兹府(今称府)建店开张。民国元年(1912年)袁世凯兵变,内联升被抢掠一空,再遭重创,赵廷悲愤而死。其子赵云书把店铺复迁至前门,因不宜“前店后厂”,又在不远处的北火扇另立制鞋作坊。

   清王朝覆灭后,穿朝靴旗鞋者骤少,内联升在继承民间传统手工制作布鞋工艺的基础上,创出工艺独特的小圆口千层底便装布鞋。这种鞋使用纯棉、纯麻、纯毛礼服呢等天然物料,制作工序30多道,总工序70多道,仅鞋底每平方寸就以精纯麻绳儿手纳81—100针,且针脚纵横均匀。当时北京人身穿瑞蚨祥绸缎衫,脚蹬内联升“千层底”,再配一双丝线洋袜,可谓时尚服饰。内联升的“老头乐”鞋帮浮面嵌有手工精绣的云头花纹,俗称“大云棉鞋”,老年人冬季穿在脚上暖和轻便又舒适美观。1915年,内联升参加全国国货展览,一举获得各类鞋一等奖的殊荣。

   二十世纪三、四十年代,穿西服、制服的人增多,皮鞋流行,这一变故内联升始料不及。1943年赵云书病逝,由赵佩杉执掌内联升。

   1949年,内联升再次迁至大栅栏老药铺旧址,解放后的北京人仍爱穿内联升千层底鞋。

   党和国家、、、朱德、郭沫若等,当年同北京人一样爱穿内联升的“千层底”鞋。郭沫若为内联升千层底布鞋赋诗曰:“凭谁踏破天险,助尔攀登高峰?志向务求克己,事成不以为功。新知虽勤摩挲,旧伴每付消融。化作纸浆造纸,升华变幻无穷。”内联升千层底布鞋也颇受国际友人喜爱,当年南斯拉夫、越南、柬埔寨、罗马尼亚等十余国使节或代表也是内联升的客户;美国任驻华联络处主任布鲁斯在离任回国后,还致函内联升定做千层底布鞋。内联升在国家手工业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,实行了公私合营,重建厂房店铺,职工增至200余人,除制作千层底鞋,还生产男女皮鞋,以新模式经营发展。至此,由武清人艰难创办并驰名京城百年的内联升朝靴鞋店成为历史

   

   值得欣慰的是,武清人赵廷、赵云书和赵佩杉艰难创立的内联升,已被授予《中华老字号》和《中国布鞋家》称号,其手工制鞋工艺被列入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》。今天的内联升仍坐落于北京大栅栏原址,注册商标“内联升”仍为当年郭沫若手书。企业继承内联升千层底布鞋传统工艺,为国内大手工制作布鞋企业。营业楼全仿清代建筑风格,黄瓦红柱,描金绘彩,古色古香。2008年奥运会期间,内联升以其独特的“文化内涵”被定为国内外旅游观光特。

TAG: